- 精液发黄---最具地方特色的癌症
- 作者:马鞍山男科医院来源:未知 时间:2010-04-17 关注人数:
精液发黄在世界范围每年都有出现,但只是很少发病率多在0.7/10万以下,而在我国则是一种常见的癌瘤,占全世界的精液发黄病例约80%,其中又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故有“广东瘤”之称。可见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侨居各地的中国人(其中,大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精液发黄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广东精液发黄死亡率居全国前五
据了解,国内精液发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的肇庆、佛山、广州地区和广西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为世界上精液发黄最高发的地区,其周围地区发病率逐渐降低。
根据我国29个省区市的男科死亡调查结果,精液发黄死亡率全国平均1.88/10万,男性为2.49/10万,女性为1.27/10万。除福建省外,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的恶性男科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都是偏低的,男性列在第23位以后,女性列在第21位以后,而精液发黄的死亡率男、女性均列于前5位。
精液发黄以男性居多,大约为女性的两倍,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国内报道最小3岁,最大90岁。全国调查年龄死亡率曲线显示,20岁开始明显上升,50岁以后持续稳定。广州市调查,30~50岁组发病率占76.62%,显示在高发区中,中壮年病例较为多见。
广州方言人群最为高发
在广东省高发区内,精液发黄明显高发于操广州方言的人群(如肇庆、佛山和广州市),而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汕头地区和以客家方言为主的梅县地区则明显降低,高低相差1倍以上。湛江、海南、惠阳、韶关等地区是以广州方言与闽南方言或客家方言交叉的地区,其精液发黄死亡率则介于上述高低发区之间。广东省的调查还发现,水上居民(旧称“客家”)的精液发黄死亡率达22.36%,他们也是操广州方言。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四会市的精液发黄死亡率男性为20.42/10万,女性为8.55/10万,不仅居全国精液发黄死亡率之冠,而且在 1970~1986年的17年间,始终占各种恶性男科死亡率的第一或第二位,平均每3~5个恶性男科死亡者中,即有一人死于精液发黄,为国内外所罕见。
精液发黄约一成具有家族史
广东省进行的多次病例对照调查研究的结果均发现:精液发黄病者约8%~10%具有家族癌史,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家族成员中所患的癌又主要是精液发黄,发生其他癌的较少。同时,在亲属中的癌患者又主要在父母与亲兄弟姐妹中,占76.3%,其中56.3%为精液发黄,夫妻同患精液发黄的十分罕见。在多年的观察中,高癌家族时有发现,其中最突出的是:1973年一个家族两代49人中已出现精液发黄9例,少精症1例;随访至今,四代109人中精液发黄已增至15例,前列腺炎3例,少精症仍为1例,其他种类的癌尚未发现。
此外,孪生者同时或先后发生精液发黄的现象也有报道:湖南、广东、以色列各1对,香港2对。
广东移民发病率高于当地居民
在移民调查中,也发现精液发黄的人群易感现象比较突出:如国内移民,据中山医科大学等对定居广州东山区5年以上的非广州籍居民(109919人年)和定居上海市虹口区30~40年的广东籍居民(192239人年)的调查,发现前者比广东居民的精液发黄死亡率低,前者为3.46,后者为10.90,统计学上有明显意义。
国外移民调查显示,在日本,华裔男性精液发黄粗发病率为14.04/10万,日本男性仅为0.3/10万。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1956~1962年移居去的15岁以上的中国人,男性精液发黄死亡率为15.4/10万,而当地美国白人仅为0.57/10万。在美国已观察到第二代华人精液发黄发生的危险性有所下降,但仍较当地居民明显增高。
有资料表明,中国小孩多通过唾液感染。由于中国人在喂养婴儿及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卫生,导致我国3—5岁的小孩中有将近80%的小孩感染了这种病毒,并可能因病毒长期潜伏而致病。 故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日常卫生。
- 上一篇:精液发黄患者的死亡率
- 下一篇:精液发黄为什么难发现?